就业成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如何破解?

   山东省17个市同时启动了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此后一个月内,济南市就有1140名毕业生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其中784人是本科毕业生,比例接近70%。“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大学门槛降低 就业门槛抬高

  山东财政学院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三四年前,学校对博士生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今,经常有10多名博士生为一个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竞争。博士生的就业状况尚且如此,其他本科生、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大学招生规模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许多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大学毕业生显得猝不及防。

  据劳动部门介绍,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所能增加的岗位每年只有800万个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登记失业者在攀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4年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2%。2006年达413万人,增幅为22%。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的周莉敏认为,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打乱了既有的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势必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短缺。

  “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小黄说:“辛辛苦苦学了4年,没想到毕业了没人要。花了家里那么多钱,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给家里人交代?进大学的门槛是降低了,什么时候就业的门槛也降低就好了。”

  市场要“包子” 高校给“蛋糕”

  眼下的就业市场有两种现象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赵振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的结果。以上海为例,近10年来,共淘汰了40多个职业,又新生了近100个职业,于是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导致了供求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高校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二是教学教育体制和方法老套,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对人才市场研究不够,指导就业缺乏针对性,力度不够。

  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一位负责同志分析说,目前,有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观念,仍然存在“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的倾向,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范星说:“企业销售产品都会去调查客户需要什么,现在,学校的人也来我们企业,但来的都是搞就业的教师,搞教务的人不和我们交往。”这位年轻的人力资源专家比喻说:“学校只生产蛋糕,企业除了蛋糕,还需要包子啊!”

  淡化精英意识 接受社会选择

  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国家建设中心的转移,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但是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

  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有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一些毕业生单纯以就业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工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在就业上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待遇,就业期望值太高,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局面。

  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高收费,客观上抬高了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让一个高中生洗盘子,他能接受,但是要是让他读了大学再去洗盘子,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了。”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潜伏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背后的隐忧。

  甘肃定西地区有位农民砸锅卖铁凑了3万多块钱,供儿子在兰州读了4年书,但是毕业后两年没有找到工作。这位农民找到人事部门质问:“为什么不给俺娃娃安排工作?”工作人员回答:“国家现在不包分配了。”老农再问:“不包分配为什么让俺娃娃上大学?”工作人员劝导说:“上大学是为了提高你娃娃的素质。”老农一听,火冒三丈:“啥?让娃在家放羊,俺为什么要让他上大学呢!”

  亟待政府调控 弥补市场失灵

  一边是日渐扩充的青年“失业大军”,一边是不少就业岗位的虚席以待,有人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这一现象称为“三重门”现象:大学生要虚荣的“门面”,用人单位设了过高的“门槛”,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狭窄。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必须尽快提上议程。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一位负责人认为,目前的高校扩招和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根据市场预测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和速度。还有人士认为,保持大学毕业生合理的供求比例对解决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否则,会把大学生的心态搞坏了。

  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指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建立起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机制,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